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需要跪下来聆听的。初遇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想到了指挥家对音乐的共鸣与感动,那虔诚地跪听,此刻也是我对本书的态度。
以为是新书,看简介后,才知道是20多年前写成,而且作者是地地道道的新疆农民,成书时他才30岁左右。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作家李锐:“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翻开书,有些题目就契合我心,比如说《住多久才算是家》,《与虫共眠》,《风把人刮歪》……面对这样的文字,敬重,欣喜,思考,一遍又一遍,听了读,读了听,爱不释“手”,引发对天地的敬畏,对大自然的重新审视,对辽阔荒原的向往,对美好万物的万般心怡。
作者的世界里,万物平等,且千丝万缕地关联着。一条狗,一头驴,一匹马,一把铁锨,一条路,一粒虫,一棵树,一只野兔,一头牛,一个麦垛子,……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人类都不好意思傲慢和贪婪,只有敬畏与谦卑。
万物皆有其使命,只有人类不停地追问意义,岂不太煞有介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常常不自量力,想把控这个世界,可是跟一只狼对峙时,还不是手心里尽是汗?你不占上风。
人总是无风自摇,也许随遇而安心平气和才是相处之道,恪尽职守谨遵本分才是和谐之道。
简介说:……以巫术般有能量的文字,带每个人回归自然,认领故乡。“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
读了刘亮程,可以不读瓦尔登湖,也可以不读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