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
其实我一直很纳闷,电视上火的为什么总是清宫戏。看过的不是很多,大概作为一个已经过时不再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来说,清宫戏太冗长而又勾心斗角。作为直的活不过三集的人来说,太漫长的戏,不看也罢。
再者说,作为有英雄情结的人,最喜欢的还是老电视剧,郭靖、杨过才是正菜。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射雕英雄传》的第一集,国仇或家恨,背叛和逃离,血水与泪水,还有郭靖杨康名字的由来"靖康之耻"。当时年纪小,即使看得懂谈情说爱,却依然偏爱英雄儿女。
回到书本,我看书从不记得缘由,可能其实就是根本没有缘由,这就是缘分了吧。
乱世出英雄,每一个朝代的衰退和没落,紧跟着的都是几年几十年的动荡与不安。所以说,看到书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过把皇帝瘾就死了"时,莫名就想到了袁世凯复辟,然而结果都一样,死的太快。所以终于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也没有什么可意外的。或者说幸好他当了皇帝,不然动荡何休何止还不好说。
宋朝是一个漫长的朝代,几经更迭,从北到南。我一边看书一边感慨如果啊如果。如果一:赵匡胤死的不要那么突然,宋朝是不是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呢?我希望是的,感觉是的,或者说我相信除了赵匡胤没有人又这个能力了,因为不论是不是被作者导向,从历史里和书本里知道的,他比他弟弟有雄才大略得多了,然而更坦荡地人就是容易被更小人的伤害,所以赵匡胤之死,叫迷之死亡。但是赵匡义没有容人之量,以至于后来他的弟弟还有赵匡胤的儿子都在几年之内相继死了,果然君王不念亲情!如果二:变法成功。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但凡有一个变法能够成功的话,历史的车轮,就不好滚滚如现在被我们所知道了。然而其实我们也知道,变法失败也是必然的,只是没办法不叹息。如果三:忠臣不死。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宋朝原来不只有杨家将、岳家军、辛弃疾和文天祥。从书的开篇到书的结束,来来往往的都是人,而最多的就是忠臣和权臣。因为前赴后继的忠臣,宋朝每每好像苟延残喘,却又不只是苟延残喘;因为死不完的权臣,宋朝又每每得到了不如失去了,失去了又失去了。
最后终于是亡了,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终结。
特别喜欢文中的一段话"他们只是为民族气节而战,为信念而战,为荣誉而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信念而死,不失为大丈夫。肉身可灭,精神不死。"当时读完我马上写了一句话"敬信念不死!"
"俱往矣,往事越千年"。然而我听得见自己一声又一声的叹息。我说: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这历史满是唏嘘。在我看到"宋亡"两个字的时候,看了900多页的书,长长的三个世纪的宋朝终是这么看起来简单明了地结束了,然而这满是疮痍的历史啊,我们的那么多生活在其中苦苦挣扎的祖先们,我只能是一边遥望历史的缝隙,一边为你们的苦难干杯。敬你们:时代终结,文明不死,信仰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