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代的散文集。读者跟着作者的叙述从四五十年代走到二十世纪。非常接地气,读着很惬意。“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被我演绎成“日有所看 夜有所梦”。
白天,看了冯骥才老先生的散文,被他朴实而传神的文字深深感染。
夜里,周公让我神奇地站在了他的书房。我满心的好奇又有些惶恐,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书房的一切。书房狭长而明亮,仔细一看,他的书房竟然是由阳台改造的,一切显得拥挤而有条不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临屋的墙上挂着一幅窄长的相框,里面镶的是他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点灯熬油、呕心沥血用自制秃笔精心临摹的《清明上河图》,把这个改装的书房妆点得古雅而沉稳。但是我很讶异,这幅作品不是挂在那个用虚伪的虔诚“骗”取了冯先生信任和感动的美籍女华人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豪华无比的客厅吗?画的旁边是一排如军人般肃立的书柜,里面排满了新旧不一、薄厚不同的大小部头。当然,那只产自白沟的泥公鸡也昂首挺胸地站在里面,仿佛一位神情庄重、守护疆土的边防战士,目光炯炯地严阵以待。
光线明亮的窗前种着各色花草,那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长长地垂下来。书桌上满是书籍和稿纸。引人注目的是桌上的一杯残茶,旁边随意放置的杯盖显示了主人离去的匆忙。而主人的久去未归,使得一枝吊兰的花茎堂而皇之地穿过杯把儿,一径向稿纸踱去,难道它要弃花从文。
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照在我刚刚醒来的脸上,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以做梦的方式“替”冯先生把那幅由于太费心血而无法第二次完成的巨作从那个令人不齿的美籍女华人手中兵不血刃地“夺”回,应该是冯先生做梦也没想到的。
威尼斯水上之城,佛罗伦萨,巴黎的天空阴晴不定美如画,布拉格世界文化遗产之城,维也纳的春天,三千里瀑布全都在书里浏览了一遍。
时间是谁也抓不住的东西,唯有文字能记录时间所留下的痕迹!我会觉得接触冯骥才的作品太迟了,若再早些,我想研究他的书,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算是一个小遗憾吧。冯骥才可以说是我这几年最喜欢的一位中国作家了。因为他的赤诚,他的真实,他面对人生苦难的淡然一笑。
散文中有几篇被选进了小学语文书和作业本。他的作品,不论年龄,都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
为何要读书呢?因为我双脚未丈量之处,透过书籍,想象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