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难评价的书。
一般来讲,名人的著作往往会有很多读者捧场,毕竟大家对名人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想法都怀着很强烈的好奇心。不过柴静的这本《看见》可能是个异数,因为《看见》并不是在记录她的私人生活,她也没有谈及自己对情感和家庭的看法,而是通过她个人的视角观察央视节目“新闻调查”十年间的一些典型新闻事件。这种缺乏噱头、无法满足读者对名人八卦追求的书,原本是不太容易火的。而事实却是,《看见》几乎是“名人自传”类书籍中口碑最好的一本。
柴静并没有采用客观冷静的方式在书中严肃探讨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留守儿童问题、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家暴等话题,而是用自己的目光从中挖掘故事、提出问题。她的文风看似隐忍、含蓄,好似潺潺的溪水,实则内里隐藏着涌动的暗流。她也不止一次自省说自己很容易冲动,并特意从博客中选出观众对她的准确批评写进书中。但她似乎并没有打算改正这些“错误”。因此《看见》是主观的、真诚的、煽情的,在我看来甚至是有些滥情的,是柴静用她愤世嫉俗又悲天悯人的情怀,将自己的青春成长历程巧妙标注进这些重大事件中的载体。
凭心而论,柴静有些观点是比较偏激的,有些语言是稍许夸张的、有些情绪是过于私人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看见》因其温度而网罗了一大批感性的、善良的读者。但我却读的很疲惫,为这种过热的温暖而焦躁,并在坐立不安中失去了享受阅读乐趣的机会,以至于拖拖拉拉读了好几个月才勉强读完。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只是她可能不再适合我现在的心态。至少她的确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方向:我们需要看见什么?怎样才能看见?怎样才算看见?看见后我们需要做什么?看见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什么意义?
其实我们都能“看见”,但大多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中选择了视而不见。柴静的确有更多机会比我们一般老百姓走得更远、看到更多、但那不是根本。如果你能够用心看、全面看,或者说像二郎神那样“开天眼”,那么即使你的生活圈子很小,也一样能够“看见”。
身在茅庐的诸葛孔明足不出户却能胸怀天下大局、通晓古今大势;19世纪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从未走出国门,却能写出堪称精准预言的环球题材科幻作品。和他们相比,我们正处于波涛汹涌的网络新媒体时代,随便动动手指即可了解几秒前刚刚在世界上任何一隅甚至太空中发生的大小动态。那么,我们看见的不够多是因为我们走的不够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