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格曼与积极心理学
我一直以为幸福是主观的,无法测量的,不稳定的,暂时的。可这本书告诉我,幸福可以被测量,幸福可以被追求,幸福可以被无限延长。
现代社会,极其便利的生活,丰富的物质,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愉悦体验,这种感官的愉悦非常短暂,且有边际递减效应。很快,我们就适应了这种愉悦,不再觉得幸福。
赛利格曼说,真正的幸福不是愉悦,而是「满足」。虽然他们的英文单词都是satisfying, 使人无端困惑,却有着本质差别。
愉悦的获取不需要努力,我们通过种种捷径,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而满足需要人们发挥个人优势,通过个人努力才能获得。
这也成为本书主旨,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优势的辨别和运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在这本书里,赛利格曼也澄清了很多关于幸福的误解,
比如:
越富有的人越幸福,
教育使人幸福,
健康的身体,温暖的气候使人产生幸福感等等,
实验证明,这些条件与幸福的体验并没有任何关系。
让我吃惊的一点是,结婚的人觉得幸福的比例相比不结婚的人要高。
我重点看了培养幸福孩子的第十二章。里面提到睡前15分钟的「最好的时光」和「梦乡」的活动让我很受启发。
睡前15分钟,带孩子回忆这一天都有哪些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带着对快乐的回忆,对明天及未来的渴望入睡,能让孩子做个好梦,积极情绪的累积也是早早的为孩子启动了向上的螺旋。
孩子在进入梦乡的最后一个想法如果充满了情绪和视觉景象,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他做梦的材料。
这种说法我是相信的。
在芭芭拉·奥克莉的《学习之道》那本书里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专注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式。当我们进入睡眠,专注模式关闭,发散模式开启。如果我们在入睡前看一些我们想要学习的知识点,那么入睡以后,这些知识点入梦的概率就会增大。
这样的梦境能切实增进理解能力,巩固记忆,让知识组块触手可得。
赛利格曼在书中提到,
梦跟抑郁症有很大关系,抑郁的大人和小孩做的梦充满了失败、失落、拒绝和排斥。我用“梦乡”这个游戏来建立积极心理生活的根基,当然更不用说这个游戏能使孩子一觉甜梦到天明了。
所以,如果孩子带着积极情绪入睡,梦境里大脑会强化相关思维活动的神经连结,让积极情绪得以巩固,抑郁的可能性降低。
【不要以幸福为目标】
赛利格曼在书里写道
幸福感,尤其是自信,是你在获得成功后的副产品。
这让我联想到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