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代表着莫高窟-樊锦诗
第一次听说樊锦诗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看《朗读者》这本书里,照片上那个瘦小,一头白发的老人满脸的慈祥,她是“敦煌的女儿”,她坚守敦煌五十多年,一生没有留过长发,是因为敦煌的水碱性很大,不方便留长发。当我看到《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后,就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她。
这本书阐述了她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她不平凡的人生。她是早产出生的孩子,出生时只有六个多月,父亲希望女孩子也可以饱读诗书,于是给她的双胞胎姐姐取名叫”樊锦书”,她叫“樊锦诗”,名字是父母写给孩子的第一笔,饱含着美好的期待和愿望。自小体弱多病的她,差点得了小儿麻痹症,对青霉素也过敏,几次经历生死的遭遇,让人泪流满面。不平凡的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因为身体原因,选择了历史系,后来和宿白、苏秉琦、常书鸿,段文杰先生等考古学家一起致力于考古学研究。
让人感人的还有她和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的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他们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因为工作原因,他们分居十九年,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感情,就如她说,“为什么我们俩经过风风雨雨,还能够不离不弃?我觉得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同学,互相理解”一句理解,解释了所有。作为一个女人,她在敦煌所经历的一切也是刻骨铭心,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当天,她被上级罚在地里劳动,孩子就突然降生了,一点准备都没有,事后彭先生带着为孩子准备好的东西,从武汉辗转来到敦煌,照顾她和孩子。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开那么长的时间,看完后,我慢慢的明白,在生活条件艰辛的年代,许多事情也要听从现实的选择。后来彭先生选择了放弃了在武汉的事业,来到敦煌,与她相守。
她是一个上海姑娘,从繁华的大都市,穿过沙漠、戈壁来到敦煌,她的名字代表着莫高窟。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20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