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围绕外婆、父亲、孙子三个人---清末民初的陆秀米、1950年代的谭功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谭端午---讲了三代人的故事。
陆秀米和谭功达及其同类(比如,秀米的父亲、张季元、六指、薛祖彦、王观澜、姚佩佩、还有个神秘的郭从年,……)她/他们或者不解人情世故,或者不须得解人情世故,都顺着自己的乌托邦想法去活去做,活成了“呆子”、“疯子”,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她/他们干的事,虽然因为其片面、局限、偏执,结果与其初衷相去甚远(比如,神秘的花家舍的起起落落),但是,她/他们的人生也到达了常人到不了的高度。
谭端午洞悉人情世故,也知道顺应商品经济的潮流可以得到经济安全,但他却基本不参与其中。事业上、物质生活上自甘平庸、懒懒散散,活成了一个观察者。但是,他并不是在混日子,他把他的生命活力投入到音乐欣赏、写写诗、等等这些精神生活中。在这个时代能够闹中取静,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另外,他对于“儿子教育”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谭端午同母异父的哥哥王元庆的命运。他与陆秀米和谭功达没有血脉关系,但是却继承她/他们的精气神。
6天之内花了30小时读、听完这部书。意犹未尽,再一鼓作气把“望春风”和“不过是垃圾”也读、听完了一遍。可惜,目前在微信读书里能找到的格非的作品就这三本!它们都是让我熬夜的书,能让我熬夜的书当然都是我书单中的好书!
格非把笔下的人、事、生活,写成“实际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因此,读后让人心里闷闷的,没有被正能量灌注的感觉。但是,却有人生就是这样的感叹和认识。这才是好小说应该带来的效应!他的作品恐怕松弛不了人们那被日常生活压得紧张兮兮的神经。但是,值得至少一读。通过它们,可以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人性、积累行走人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只想轻松愉快、喝点鸡汤,如今有的是效果短、平、快的影视大餐。但是,鸡汤只是生活的保健品,而格非的作品属于人生基本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