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让我们对比出幸福感
——-读《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因相互谦让王位,而双双相继逃离隐居,后来,他们对周武王伐纣而不耻,为保持气节而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终饿死在首阳山上。他们的故事被孔子颂扬而广为人知,孔子的一句“求仁得仁”,道出了伯夷叔齐之意......
伯夷叔齐的故事,我第一次听说是在琼瑶的电视剧《婉君》里,婉君的故事创意应该是受《史记》启发,对于伯夷叔齐,世上的人们褒贬不一,有人因为他们对王位互谦,宁可饿死也要保持气节的品德而敬佩,也有人认为他们过于迂腐,不食周粟死的太不值得........不管世人眼里的伯夷叔齐如何,他们的德行因孔子的宣扬而流传至今,史记中太史公的一番论述更是照耀古今,“道不同不相为谋”“同明相照、同类相求”.........道出了同样明亮的事物互相照映,同类性质的事物相互影响,世上知音难求,不是同路人很难走到最后;屈原的一句“世人皆醉我独醒”也道出了无人理解的苦闷;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让我想到了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的感受,当约翰·克利斯朵夫遇到了一生的挚友奥利维,相互懂得的友谊给生命带来的欢愉一点不比爱情逊色,当他痛失奥利维时,我能体会出他整个生命被抽离的那种“空”,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就会占据一块位置,一旦失去,就会有心空的感觉,我连一本《围城》连续阅读发想法半个月,一旦跟这本书告别都有“不舍”和“心空”的感觉........
最近,我在看曹可凡写的《我认识一些深情的人》很受感动,世上的任何一种感情都切不要太过深情,拥有时还好,一旦失去会把原来的生命力给带走减弱,我记得《滕王阁序》中一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也想到红楼梦里宝玉听到紫娟说林妹妹早晚要回苏州的话后,刺激的宝玉两眼发直,差一席,没有什么能一直拥有,想到曲终人散之时的悲凉,宁可做一个感知迟钝的人,可微读里喜欢读书的人有哪个是迟钝的人呢?我之前就是个感情迟钝的人,对什么都后知后觉,脑子很少思考问题,我倒觉得挺好,现在“完了”,大脑开发出来,感官敏感起来,想象力丰富起来,却多了几份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替古人担忧,为今人操心的“自讨苦吃”,这书还能看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