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有句话,叫做“千生万旦一净难”。意思是说,在京剧舞台上,生行和旦行都很容易培养,好的演员也容易遇见,但是净行却很难培养出来,好的净角也不常见。其原因在于净行的难度大,对嗓子条件,身段扮相要求都很高,而且嗓音训练起来也很难。
净角是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京剧形成以后,对净角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磨炼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上更为丰富和成熟。根据净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又分大花脸、二花脸和武花脸。早期正净的代表人物是何桂山,扮相雄伟,脸谱简洁大方,嗓音浑厚峭拔;他是京昆两门的净角演员,他的弟子有裘桂仙、金秀山等。
花脸的演唱技术开发落后于生旦两行。
早年间铜锤花脸正宗是何桂山派,讲究阔口膛音,也就是全力催动胸腔口腔共鸣的喊唱,要求满宫满调、直功直令,艺术效果的基础就是演员天生的大嗓门,天赋不够者唱起来真和吃咸了怪叫一样。
又有穆凤山,善于开发花脸花腔技术,但艺术追求花哨,格调不及何派的庄严,有刘鸿声花脸录音可观其风貌。
金秀山宗法何桂山,也吸收穆凤山技术中的可取部分,开发了软硬鼻音、二六板和快板演唱技术,使花脸的韵味上了一个台阶。
架子花脸宗师郝寿臣即学金秀山之唱,可对比金秀山《刺王僚》(唱的超赞)和郝寿臣的《打曹豹》录音,“架子花脸铜锤唱”就是穷人版金秀山之唱。为了演唱效果,郝寿臣的念也是在圆音基础上求涩求狠,减少了横挒音,应该是怕念的时候把嗓子带横了唱不了铜锤腔调。
金少山倒仓期过后嗓音卓绝,唱法延袭其父金秀山,少了些鼻音,多了标志性的大颤音,进一步完善了吐字和快板演唱技术。金霸王的唱真好,不可复制。话说身材也好,面庞也宽阔,脸谱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