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有着上流社会的一套严格标准,娶妻自带陪嫁,每年多少的进项,进项太少或穷人家的女儿是很受鄙视的。
男人更是如此,自己进项少,非得取个有遗产的老婆不可。注重门第财产,整个社会风气都如此。
茨威格在他的书里就写到当时欧洲的这种情况,连当时的作家交代故事中的人物都一五一十的,写清他一年有多少进项,不厌其烦,写的很精准。
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交代市长一年有多少收入?市长的夫人一年有多少进项?其他的人一年有多少进项?包括这本《傲慢与偏见》,还有当时很多书也是这样,是普遍性的社会现实。
几百年的思维方式,几百年形成的,社会里的人都是这种观念,已经习以为常了。贵族的门第,丰厚的进项,身后是一群阿谀奉承之人,怎能不自带傲慢?
达西的贵族身份,一年一万磅的进项自带的傲慢,导致伊丽莎白对他初次见面即有偏见;又听了威客姆对达西的诋毁,认定了达西的为人,对他更增成见;后来又知道达西对自己的家庭怀有偏见,任定这样的家庭配不上好友宾利,破坏了宾利和姐姐简的感情,让简十分痛苦。因而对达西深恶痛绝,对他的求婚明确拒绝了:“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也休想让我嫁给你”。
无数的偏见层层叠叠,达西对伊莉莎白的家庭偏见,对她们亲戚的偏见。伊莉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对她妹妹的偏见……如此多的偏见,怎么办呢?
上流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达西因为伊莉莎白的姐姐简 家里穷没门第,妹妹放荡而阻止了好朋友宾利爱简。
而他自己爱上了伊莉莎白后,却全然不顾这些天大的差别,在这些不可逾越的鸿沟面前,达西自省傲慢,默默帮助伊莉莎白一家私奔的妹妹,使其家庭保全名誉。并自责是自己的过错引起的,感动了伊莉莎白,认识到以前对达西的偏见。在消除了误会成见后 ,伊莉莎白渐渐爱上了正直善良的达西。他们相爱了,结合了。
不可逾越的阶级门第鸿沟,用爱填平了。这不是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抨击上流阶层的传奇。在那个年代 ,傲慢与偏见反映了一种上流社会传统,伊莉莎白用鲜活的态度蔑视了这种权贵,不能因为钱和权贵就嫁给不爱的男人,哪怕他是贵族。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屈服于社会的傲慢与偏见。只有达西真诚的爱,才最终赢了她。而达西也粉碎了社会套在自身的枷锁,找到了真爱。
他们战胜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他们的爱闪烁着自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