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36岁的精英神经外科医生,罹患肺癌且脑转移,当他同时拥有患者和医生两个视角,他会如何看待生与死?神作,强烈强烈推荐!
❤️也读过很多医生写的书,比如《只有医生知道》(超推荐)《绝对爆笑之弃业医生日志》,但是从来没有哪位医生把死亡讲的这样富有感情。就像同样是历史,茨威格是用灵魂在呐喊,而其他人,就只是旁观。自身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就像我的爷爷,早年面对奶奶过世,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不要对我费力抢救,但当年老时,面对尿毒症的侵蚀,他一直在奋力抓住那微弱的生的希望。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才更有力量。
🧡读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又哭又笑。
-(和大体)割舍不下的联系要简单很多。一次,教授给我们展示捐献者罹患胰腺癌之后留下的满目疮痍,问:“这人多大年纪?”
“七十四。”我们回答。
“我也是。”他说着,放下激光笔,走开了。
(。•́︿•̀。)
-想到了父亲。医学院时期,露西和我都去过他在金曼的病房,跟着他查过房,看着他安慰病人,同时又告知他们各种不确定性。有个女病人,做了心脏手术,还在康复期,父亲问她:“你饿吗?我给你弄点吃的,你想吃什么?”
“什么都行,”她说,“我饿死了。”
“嗯,那龙虾和牛排怎么样?”他拿起电话,给护士站打过去,“我的病人想吃龙虾和牛排,现在,马上!”他转身看着她,面带微笑,“在路上了。不过可能看起来像火鸡三明治。”
(๑‾ ꇴ ‾๑)
-住院医生的手术技能高低,要从技巧和速度两个方面来判断。你不能粗枝大叶,也不能慢吞吞。从你第一次缝合伤口开始,要是花太多时间去死磕精确,助理们就会在一边讽刺:“哎哟喂,我们遇到个整形外科的!”或者:“你的策略我明白:等你把伤口的前一半缝完,后一半自己就愈合了!事半功倍——实在是高!”
按顺序阅读,读完全书再读结局,就像和一个朋友从相识到相知,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