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部分一、《电影的锣鼓》钟惦棐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56年在《文艺报》发表该文,尖锐提出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电影和观众关系的问题;电影事业领导问题;重视中国电影传统问题等。被指责反党的信号,当时被批成右派。二、《创新独白》1962 瞿白音 论文《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三、《丢掉戏剧拐棍》1979文学系 白景晟主要讲电影和戏剧的差异,电影依靠戏剧迈出自己第一步,电影独立后,是否还要拄拐呢?结论:丢掉,放开电影的脚步。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关于新时期电影艺术最初觉醒。四、80年导演年会,《电影与戏剧离婚》钟惦棐五、《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979 张暖昕、李陀被认为是探索片纲领,第四代导演宣言。探讨中国电影落后时代原因,倡导电影现代化。特点:印证了巴赞长镜头理论,其实是对巴赞的误读。中国电影形态上症结在于基本遵循戏剧电影模式。六、“电影文学性的讨论” 1979~1980导演张君祥发言,写成论文《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针对戏剧“拐棍说”和“离婚说”,提高艺术质量,导演负责两方面:体现作品文学价值,创造性运用好电影手段。任务:用自己掌握的电影艺术手段,把电影文学价值体现出来。“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还得拄拐,电影对文学要兼收并蓄,一夫多妻。《离婚的烦恼》钟惦棐七、“电影观念的讨论” 1982八、第五代电影《一个和八个》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夏钢、张建亚、吴子牛等。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总体上看其特点:注重历史题材来反映现实,对政还、历史、文化问题给予高度关注。艺术上特点:本体意识觉醒,通过造型单纯化处理,强化表意。九、台湾新电影80年代处,台湾一批30多岁左右年轻导演,掀起一场电影运动——现实主义倾向、人文主义追求。82年,《光阴的故事》新电影的开端,导演、编剧四人: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万仁十、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谢晋创作从50年代到90年代,在86年产生不同看法,上海年轻文学评论工作者提出质疑,最有影响是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祝大可)、《谢晋时代应该结束》(李洁)谢晋电影遵守“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的模式。这种向观众提出化解社会冲突、奇异道德神话,以煽情为目的12:03:24
中国电影史-简述
作者:zxw 发布时间:2020/9/29 12:03:29 浏览量:60
注:您的支持将使我们做得更好。
使用支付宝扫码付款打赏。
使用支付宝扫码付款打赏。
注:将此网页的网址复制、粘贴到QQ空间、腾讯朋友圈、新浪博客、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可以分享这篇文章,也可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文章,若浏览器无分享功能,可更换浏览器。可通过“百度一下”了解如何使用浏览器分享文章。
看了文章后,是否觉得有需要购买的商品啊?在下面的商品搜索输入框中输入需要购买的商品的关键词,然后点击“搜索”按钮,即可搜索到您想购买的商品哦!
聊天室3232评论消息
评论消息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