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在中国古代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类似“语录体”的书,被历代隐士高人、谋臣策士奉为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和成就大事业的不二指南,流传甚广,影响极大。该书作者相传为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经过多次考验张良,最终将这本书传给张良。张良凭借这本书中的韬略原则辅助刘邦成就霸业。该书采取经文写法,语言高度精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事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治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读历史文献精选,了解一些过去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虽然有些观点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浩瀚文字中,我们读懂了中国的文明,读懂了中国历史,并以此作为自己丰厚知识的积累。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
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素书》节选: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已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1621年)《素书》
“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
此书附有原文,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批语,并参考清代吴勤邦的《素书辑注》对原文做了深入的解释,还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先生的名著《历史的经验》中《素书》部分的举例补充了若干历史故事。
原文:
“《素书》一帙,盖秦隐士黄石公之所传,汉留侯子房之所受者。词简意深,未易测识,宋臣张商英叙之详矣,乃谓为不传之秘书。呜呼!凡一言之善,一行之长,尚可以垂范于人而不能秘,是《书》黄石公秘焉。得子房而后传之,子房独知而能用,宝而殉葬;然犹在人间,亦岂得而秘之耶!
予承乏常德府事政,暇取而披阅之。味其言率,明而不晦;切而不迂,淡而不僻;多中事机之会,有益人世。是又不可概以游说之学,纵横之术例之也。但旧板刊行已久,字多模糊,用是捐俸余翻刻,以广其传,与四方君子共之。
弘治戊午岁夏四月初吉蒲阴张官识”
今译:
“《素书》一卷,据说乃秦朝隐士黄石公所作,传给了汉代谋士张良。该书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不是轻易就能够领会的,宋代的大臣张商英对此有详细的叙述,并称它为无法传授的秘籍。哎呀!凡是一句好话、一技之长,都可以做人家的典范,而不能秘而不宣,所以,黄石公一定是找不到合适的人,不愿意传授啊。后来,他发现了张良,并把《素书》传授给他,张良不但了解了该书的精髓,而且能够运用于实践,他太珍惜这本书了,所以拿它来为自己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