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大学时,老师反复讲道,不要被书中亨伯特的言辞骗了,不要听信了加害者的花言巧语。文学有时候就是巧言令色,洛丽塔十二岁,即便是洛丽塔主动要求的,亨伯特无论如何也应当拒绝洛丽塔,正确引导她。洛丽塔不能正确理论这种乱伦的关系,亨伯特不会不知道。他带着本该在学校读书的洛丽塔四处流浪躲避这个社会的流言蜚语,洛丽塔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在成长过程中她渐渐懂得了她与亨伯特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什么,所以她一直想逃走。她没从来泯灭本性。一本书确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我始终觉得纳博科夫写这本书是为了警醒世人警惕罪恶的申辩,而不是为他立传,博人同情。
看完整部小说,不觉美好
洛丽塔天真坦率、叛逆冷漠,但又不是完全没心没肺,她了解她继父对她的爱恋,但不能苛责一个处于性萌芽又恰遇叛逆期的孩子如何搞清状况,于是她半推半就的,半强迫半享受地浸在这种关系中,无知地任由其发展。
所以洛丽塔和亨伯特之间的感情谈不上相爱,只是亨伯特的一厢情愿和洛丽塔的无知叛逆造就了这段主流看来“扭曲”的感情。
在亨伯特的自述中我没有看出任何美感,在描述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时,语气带着神经质的狂热,而在他想对洛丽塔图谋不轨的时候,这种的占有欲更谈不上让人舒适。
有读者提到这是“中年男人的劫数”,我不太理解,这和男人喜欢青春活力的小女生是不一样的,亨伯特产生如此异于常人的举动,更多的是初恋女友十四岁离去后给他造成的心里阴影的映射,所以才对“性感少女”有种狂热的执念,而恰好,同为“性感少女”的洛丽塔又有着令他着迷的性格特质,所以对她格外长情而已。
本以为这本书就这样浅浅淡淡看下去,没有叹息,可是看到最后还是被亨伯特的剖白触动。他对洛丽塔说:“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谈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孩。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否则,我的鬼魂就会去找他算账,会像黑烟,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把他撕成碎片。不要可怜克·奎。上帝必须在他和亨·亨之间作出选择,上帝让亨·亨至少多活上两三个月,好让他使你活在后代人们的心里。”
但这仍不足让人惋惜
爱是克制,既然放纵了自己,就别求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