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空森林老师的讲解,再读了一遍《红楼梦》前八十回(脂砚斋批注),感觉果然又不一样了。或许是因为受电视剧的影响,在之前读红楼的过程中,对大观园里面的人物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固有看法,不自觉地给宝玉和各个女孩戴上各种帽子——宝玉“多情博爱”,黛玉“才高气傲、敏感多思”,宝钗“八面玲珑、心机深重”,凤姐“阴狠毒辣,阿谀奉承”,迎春“懦弱无能”,探春“精明决断”,惜春“冷漠寡淡”,妙玉“故作清高”,湘云“开朗豪爽”,袭人“沉稳老练”,晴雯“恃宠而骄”……所以,总是会进行一番对比——谁比谁好,更喜欢谁等。
再读这一遍时,根据空森林老师的指导,先把大观园里的这些孩子归位到她们真实的年龄段,再来感受她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看法都源于——自己把这些孩子的年龄放大了,然后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她们。实际上,黛玉进贾府时还不到小学一年级,宝玉一年级,宝钗也不过二年级的样子,哪有那么多的心机可言。想一想自己儿时的样子,再看看这些孩子,才发现她们是多么的真实且美好……即使后来她们长大了,也不过和我们现在的高中生一般大,哪一个不是天真烂漫的样子?可惜,花一般的孩子们遇上的是一个风吹雨打的环境,所以才有了各花凋零的结局。
《红楼梦》让人觉得晦涩难懂,除了其本身的文字和今天有很大的区别之外,还因为作者写作的方式。脂砚斋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作草蛇灰线——蛇在草丛里爬过,虽然没有明显的痕迹,但还会发现它爬过的地方草都被压过了。将一根线从灰中划过,也能留下细微的痕迹。而这些不易察觉的痕迹,其实就是后来很多事情的伏笔,这是所谓的伏脉于千里之外。
这些女孩儿的命运之所以这样悲惨,原因不在他们自身,而是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当树倒猢狲散的时候,脂砚斋说,子孙流散,一败涂地,所与人的结局,都在融入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首曲子,《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宝钗)。欠命的,命已还(可卿);欠泪的,泪已尽(黛玉)。冤冤相报实非轻(凤姐),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欲知命短问前生(迎春),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妙玉)。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