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孔子说的“天”,就是生育万物。他以“生”作为天道、天命。《易传》发挥孔子的思想,说:“生生之谓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万物生长,就是创造生命。生生,就是生而又生,创造又创造。《易传》的意思就是说,天地以“生”为道,以“生”为德。后代的儒家思想家都继承孔子和《易传》的这个思想,强调人的仁心、善心,就来源于“天地生物之心”。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宋代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 宋代程颐说:“生之性便是仁。” 宋代朱熹说:“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生底意思。”所以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宋代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宋代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所以人应该把爱推广到天地万物。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地表达了儒家的这种思想。郑板桥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这就是天之心。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所以他说他最反对“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就是豺狼虎豹,也就是把它们赶得远远的,不让它们危害人类而已,人也没有权利任意杀戮。人与万物一体,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儒家的大仁爱观。郑板桥接下去又说,真正爱鸟就要多种树,使成为鸟国鸟家。早上起来,一片鸟叫声,鸟很快乐,人也很快乐,这就叫“各适其天”。所谓“各适其天”,就是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这样,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最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