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弋阳腔
戏曲声腔。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的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而成。特点是“其节以鼓,其调喧”。明清时代流传全国,有“弋腔”、“高腔”等别称。
(二)余姚腔
戏曲声腔。明代前期与弋阳腔、海盐腔、昆山腔齐名。因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曾流传于浙江和长江下游。
(三)海盐腔
戏曲声腔。明代前期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齐名。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曾流行于南北两京。其特点是“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使用“官语”。
(四)昆山腔
戏曲声腔。明代前期与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齐名。起源于昆山一带,也是“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的声腔。明代嘉靖年间,采用了丝竹乐器伴奏,有别于其他南戏声腔。嘉靖、隆庆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一批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发展为委婉细腻的“水磨调”,被称为“昆曲”。
(五)梆子腔
戏曲声腔。明末清初形成于山陕交界的黄河两岸,有“山陕梆子”之称。清初,梆子腔被称为“乱弹”、“西调”等。乾隆年间,梆子腔名旦魏长生进京轰动剧坛,梆子腔流行全国,发展出各地特色不同的“梆子”,形成庞大的声腔体系。梆子腔的共同特点是以梆击节,有胡琴伴奏。
(六)皮黄腔
戏曲声腔。是以二黄、西皮为代表的声腔。二黄调发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的长江中游地区。西皮调来源于西北的秦腔,在汉水流域发展成襄阳调,到汉口一带与二黄调汇合,被当地艺人称作“西皮”。皮黄腔分布在长江流域,是汉剧、湘剧、桂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主要声腔。乾隆末年,徽班带二黄调进京,对后来京剧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七)昆曲
原先是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演唱南曲的“昆山腔”。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经过以魏良辅为首的音乐专家的改进,在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一种细腻优雅的“水磨调”。最初用之于清唱,被称为“昆曲”,成为四方歌者竞相效仿的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