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偶尔发疯的时候,也许是对同事,也许是对亲人,正确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01.善良的人,也会使用精神暴力
2018年初春发生的真事,儿子早晨不愿意起,因为冬天嘛,太冷,在床上穿衣服,我媳妇就去叫儿子,说你赶紧下来穿,说了一遍、二遍、三遍,媳妇就开始喊:从来都不听我的!明天要到外面穿衣服。再往后发展就是媳妇有些怒气,说儿子,儿子也只能听着。
在这里我澄清一点,我的爱人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平和的人,那为什么她会使用这种语言暴力,又喊又叫地来对待她自己的亲儿子呢?这种方式如果有陌生人在场,你会觉得很困惑,采取本书的沟通方式,有可能就不必喊,也可以达到目的。在讲书最后,我会把故事圆上——正确的沟通方式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要声明一点的是,我爱人现在不太好的脾气实际上是由我传染的,责任在我。那么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能够继续相互影响,越发平和。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暴力”,刚才已经说了,大喊大叫就是精神暴力的一种形式,叫语言暴力。如果表现得更严重一点,有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不给饭吃,或者体罚之类的,这都属于暴力。
暴力分为两种,一种身体的,一种是精神的,精神暴力又可能分成语言暴力,就是弱暴力;还有一种冷暴力,就是沉默,不搭理你,这都属于暴力,任何暴力都得避免。
虽然说完全杜绝,可能比较难,但这也是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记录到孔子这部分,觉得孔子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在《史记》里记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努力往对的方向去做。
02. 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有些词日常沟通就不能用,比如“应该”、“必须”,这会导致负面影响,别人说我们说自己我应该知道这件事怎么办,别人说我们,你必须怎么干,如果我们自己用在自己身上,就会导致自责和愧疚,你用在别人身上,就是在指责别人。如果我们指责别人,就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这就麻烦。
如果我们能专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意义的事,就是没有意义的自责,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转变。
作者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看一下什么是符合我们心愿的;
第二,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和内疚,来做一些事情。
03.自大其实就是自卑,找对工作动力源
有种观点叫“自大其实就是自卑”,这指一件事的一体两面,那些平和的人既不会自卑,也不会自大,那如何能停止自责,宽恕自己?
第一,我们要承认,感到遗憾是难免的,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七八九,遗憾难免;第二步,我们要容忍两个我,一方面要包容因为过去的某种行为而感到悔恨的我,这个我们要接纳和包容。另一方面要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包容自我的同时,能够有建设性的满足自我。
书里讲的一个作者自责的例子,他有一次夏天穿浅灰色夏季外套,研讨会之后,他就给别人签字留言,当都弄完了,他不小心就把笔放在上衣口袋里,没盖帽,一下子就把他这个浅灰色外套给染了。接下来一天他就特别自责,就自责自己很蠢,后来想想没有必要,还是应该原谅自己,换点衣服就行了,我们要同时做到服务他人和照顾好自己。
作者这个一不留神把笔放上衣口袋里,在认知科学里面有解释,短期记忆只能放四个事,而且人的认知负荷很容易就被填满。我讲课就是这样,讲完课之后神就很散,很难集中,因为讲课内容特别多。在跟别人沟通,再签字,签完字之后,短期记忆里能放的事就少了,他就忘记了把笔盖上笔帽再往口袋里放的这个过程和步骤,都是可以原谅的,不要对自己太苛责。停止自责就是爱自己的一部分。
最后提示,我们不要做没有乐趣的事,曾见太多的人上班的时候眼睛里就是灰蒙蒙的,因为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太痛苦了。接下来用选择代替不得不,这里的句式是“我选择做某某某,因为我想要怎样怎样怎样”。
比如说我选择做让我痛苦的工作,因为我想要钱养家,这就把不得不变成了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在书里提了六个行为动机:
第一:为了钱;
第二:为了赞同;
第三:为了逃避惩罚;
第四:为了不感觉羞愧;
第五:为了避免内疚,什么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就会感到失望,这就是为了避免内疚的;
第六:为了履行职责,在这块经常使用“应该”、“不得不”、“必须”,刚才已经讲了,不要用这个,你要用你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做这事,因为我想要什么什么什么。
这里我要再提一遍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我讲过这本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听一下,它就是讲这个人在失去一切的时候,还有选择权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能够度过集中营的岁月,没发疯,结束之后没自杀,很难得。而且弗兰克尔在走出集中营之后,创立了奥地利第三系列学派,就是意义疗法学派。
这第三部分除了爱自己之外,还提到一点,就是充分表达愤怒。愤怒是一种情绪,无所谓对错。佛教里讲,要借助你的愤怒来修行,比如在发疯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跳出来,抽离看一下自己的状态,要观察。而且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引起我们愤怒的事情是什么,比如有人迟到,那你是什么态度呢?你是觉得这个人诚信有问题,还是理解对方,可能堵车,还是你想反正他也没来,我正好看一会儿书,这三种不同的解释,你会有不同的情绪产生。
他们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你在路上开车,如果有人别你一下,你肯定骂这个人是个笨蛋,直到什么时候,你会改变态度,直到被问及你上次突然变道是因为什么原因,骂别人的那个人马上就反省,可能是有别的事,这就是要用不同的态度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愤怒可能少一点。
作者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就生气。所以接下来我们应该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什么什么什么,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什么什么什么,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04.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第一: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干,在这里我建议你把你的愤怒写下来;
第二:想一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
第三:体会一下自己的需要,这又回到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里;
第四:表达感受和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有的时候,我们要先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才有可能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求。而且如果真的按照四步走的话,我怀疑就不会再发怒了。各位也可以用佛教的观点,在愤怒中修行,你要跳出来看自己,但是大家也要注意贪嗔痴,佛教里讲了“三毒”,嗔就是发怒,“一念嗔心起,十万障门开”,还是首发脾气。这就是第三部分,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05 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惩罚有几种,刚才也说了,体罚,就是你打人,第二是语言上的指责,第三是否定他们,这都是精神暴力。为了回避惩罚,别人可能会忽略事物本身,会迎合我们,会陷入对惩罚的忧虑。惩罚是没有用的,这在于你的目的和手段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联系,惩罚也无法如愿,别人可能在表面上迁就我们。作者认为,如果要想通过惩罚使别人认识到他自己和我们的需求,多半是适得其反的,你没法让别人认识到。
06 还原一下开篇那个真实的例子
孩子如果在床上穿衣服,不下来,而且比较慢,应该表达自己的需求,说孩子,我希望咱们不迟到,所以你在地上穿应该可以快一点。如果你觉得你在床上穿,也能不迟到,那你最好在两分钟之内完成这个事,而不是威胁孩子,明天你得出来穿,不能躺在床上穿,衣服放外面,这都是没有用的,第二天孩子仍然会拖拖拉拉。因为我们并没有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是表达了愤怒,喊是没有用的,你可能痛快一下,并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
当然最终真正应该检讨的应该是我自己,是我把这种行为模式传递给了家人。接下来我们慢慢改吧,所以我要讲这本《非暴力沟通》,还是那句话,本书对我是有现实关照意义的。这就是第四部分,比较简短,叫做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说事走心,认真听,搞明白自己和别人的真正需求,发脾气多半是想表达我们的不满、委屈以及未满足的需求,而这只有靠认真倾听和沟通才能实现,非暴力沟通是改变你我境遇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