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艰难地将《庄子》“啃”了一遍,其中很多文章的晦涩难懂之处,不得不借助文后的注释,反复理解,才能似懂非懂。可是当我将整本书看完之后,释卷而坐,呆然回思,却只觉着茫茫然惘惘然,似乎一无所得,可能真的很多东西只能意有所会而言不可传吧。
最初萌生看《庄子》的兴趣,并不是景仰于《庄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绝高地位,尽管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堪称是独树一帜;尽管其影响深远,备受后世文学大家的赞誉。
我看《庄子》,是因为一个词——“鼓盆而歌”。更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位至亲的逝世而引发我对生命的迷惑和思索,而想在古代典籍中寻找启发和慰藉。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死观?对生死困境竟然如此淡然超越,如此豁达,如此通脱!
一个人的思想无不受其所处时代影响,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其人生际遇的影响。战国中期,天下乱象已萌,各国征伐攻战,民众朝不保夕。庄子生活极端清贫,居于穷闾陋巷,甚至有时无粮可食,不得不向人贷粟。身处劳苦大众之中,触目所见,皆是悲苦。所以他对人生的思考,不可避免的带有悲观消极的色彩。“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一生安贫并不值得敬仰,庄子值得敬仰在于即便是到了家无隔夜之粮的地步,他依然能够淡然地拒绝荣华富贵的诱惑。楚威王以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他却视卿相为“牺牛”,断然拒绝。
一味悲苦并不值得称颂,庄子值得称颂在于将人生的痛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找到解决之道。庄子的“道”,以精神自由作为最高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然、无为、混沌、虚无、安时处顺,哀乐不入,摆脱一切世俗牵累,摒弃一切功名利禄。
他对世俗追名逐利之人,悲悯叹息。“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他清醒的认识到,“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