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投文赚赚网,记得收藏投文赚赚网哦!
注册     登陆
       在投文赚赚网上可发布视频、音频、图像、文章、文件、小说等不同种类的作品赚钱!只要有访客来访,就可能赚到钱哦!
投文赚赚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弃长安》书不算厚,史不算长
作者:zxw    发布时间:2023/8/6 13:17:34    浏览量:4

把安史之乱在语文书和历史书中的内容给串联,适合初学者。

但读完,不禁觉得帝皇之心(人性极度释放者)的凉薄和历史之轮的无奈。

一,为什么值得读一读?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历史转折,此战之后盛唐不再,对内形成军事割据之势,对外变成中华小王朝。经此一役雄唐难继,首先是军队收缩回国,无法再对外扩张,其次是此战伤亡人数太多、国力衰退,更重要的是,对内体制的改变,不再是积极信任边军边将。此战也造成了后续闻名于世的安西遗军,铁血孤忠。安西孤忠,这故事每读一次,泪满襟一次!

这书是对安史之乱的简介(严格来说,他更多描述安禄山之乱),书的内容不难,算是入门级,所以,如想快速了解那段历史,可从此书入手。

本书特色在写安史之乱的角度:诗人和皇权。

作者选择了诗人和边塞诗的角度来介绍这段历史,把语文课本上的人(诗人)和历史课本上的事(政事)给串联起来了,不仅从政治角度去观察那场浩劫,更是从诗人、普通人的角度去感受这场浩劫。关于那时的诗人,书中有句话真的是一阵见血。边塞诗人,看似笔下都是边塞风光,实则心中都是长安人情;写的是大漠豪情,实则想的是功业名利。那时,皇帝重视开疆拓土、重视“出将入相”,所以,投奔边军,为边将歌功颂德,成了文人入仕的一条捷径。谁能想到,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曾北上“探查”当时炙手可热的安禄山,也曾南下追随“拥军自立”的永王李璘。所以,要看透这些诗歌,必须看透后面的皇权、政治和人心。

了解大历史下的众生态,想了解过去名人的选择,为自己做榜样、解困惑,这是我近期读历史的动力。具体到为何拿起此书,我还有2个私人原因:“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文天祥《正气歌》。

1,想了解颜真颜、颜杲卿两兄弟的事迹。

我刚看完许先哲的《刺客信条-王朝》,想看一下“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2,怀念故乡双忠行祠背后的故事。

我老家的闹市中有座寺庙,纪念的正是张巡、许远这两位忠臣。从小就听老人讲起这些千年之前、千里之外的故事,对他们的印象不过是逢年过节的磕头跪拜以及饭后闲谈的故事,长大了再从书中读到这些熟悉的陌生故事,更多了一份力透纸背的感叹和尊敬(困守10个月,“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

二,书的内容

安史之乱一共7年2个月,其中有2年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开战乱,被迫离开长安,从而长安沦陷。

天宝15年(756年)6月13日,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以“亲征”为名,带着亲信和禁卫军,偷偷离开长安,长安在安禄山大军到来之前,先陷入混乱和抢劫中。作者以此为引子,往前追述到安史之乱起因,往后讲述到收复长安城,平定安庆绪(安禄山儿子)、史朝义(史思明儿子)等的叛乱。书中这段历史的主角是皇帝李隆基、太子李亨和安禄山,配角是大唐的平乱诸将、叛乱诸将,领衔主角是诸位诗人和他们的千古名唱。

全文分8章,标题比较有意思,书的最后也有安史之乱的大事记。

经过:唐明皇玄宗李隆基的政策重心是不断开疆扩土,打造盛世(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带来以下3个变化:

1,外将内相的矛盾

唐朝有“出将入相”的习惯,所以,宰相面临的最大竞争者,除了皇帝的宠幸者外,就是这些领军在外的汉人将领。即使被称为贤相的张九龄(史称“岭南第一人”)也对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的升迁极度不满,直接与皇帝硬刚。所以,从宠幸者上位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成语的主角)为独揽权力,一边不断打压朝臣,希望独占圣恩,一边提拔外族人员做边将,减少竞争者,最终李林甫独揽大权十九年。

2,边将(节度使)权力上升

因为领土的变大,传统的府兵制(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自带粮器,随军出征)已经无法满足长时间、远距离战争的需要,它无法有效解决后勤保障;同时,节度使缺乏调动和指挥军队的权力,影响和降低了军队战斗力,所以,朝廷决定给予节度使军队管理权、地方财政权和行政权,以便节度使去落实自己的军事计划,积极开疆拓土。

3,朝廷无兵可用

一方面,重心在边疆,中原无兵,中门大开。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在册兵员为57.47万人,全国10个节度使边军兵力约48.69万,安禄山东北三师(东师)就拥兵18.39万,哥舒翰西方二师(西师,东、西两师号称帝国两大军事集团)拥兵14.8万,朔方军有6.47万人,安西军有2.4万人,北庭军2万,剑南军(杨国忠)有3.9万。也就是说,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安禄山手中兵力约占节度使总兵力的40%,而且这些边军都是久经沙场,与承平几十年的禁卫军相比,其战力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一方面,经天宝10年(751年)三场惨败之战,不但表明大唐拓边计划开始受挫,而且暗示大唐帝国兵力已捉襟见肘了。剑南节度使两次远征南诏,损失十余万人,第二次远征造成8万边军溃败,死者达6万;安禄山远征契丹,6万大军伤亡殆尽;安西军2万人与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最终仅剩下几千人铩羽而归。有人说, 怛罗斯之战是唐军由盛转衰的标志,我却觉得是天宝10年是唐军由盛转衰的标志,不但优质兵源数量出现问题,而且反映出军队管理的问题。

当然,当安禄山起兵时,不但唐玄宗李隆基,乃至整个大唐军队和朝廷,都毫无心理准备,也无紧急预案,边军又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不但无兵可用,而且无从谈起,这也使得安禄山能长驱直入,陈兵潼关前。

后果:内耗和反叛

任用少数民族边将的政策,往好处说,体现大唐的人才政策,有容乃大,唯才是举。往坏处说,因为边将在朝廷无奥援,只能听命于大权独揽的李林甫,李林甫为了拉拢他们,不断放权,看似边将权力上升,实则是李林甫权力上升,最终一人独揽朝纲,权倾内外。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初期,李林甫通过施恩给边将,换取边将的支持,进而放大自己在朝堂上的权力,随着权力变大,反过来又使得他能对边将恩威并施;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边将必定尾大不掉,李林甫或者他这个位置上的后继者,无法再对边将恩威并施(无法给予更多好处,也无法给予控制),则这种结构必将被打破。这也可以解释以下2件事情:

1,杨国忠为何要打击安禄山。因为他无法通过更多的施恩来控制安禄山的等人,那就只能除掉。

2,为何在安禄山之后,史思明也相继称王造反,边将和朝廷离心离德。因为这是一种体制性博弈的结果,一旦平衡被打破,轻则拥兵自重,重则反叛自立,这成了一条必然之路。

原因:李隆基的皇权独大和制衡之术

很多书说他前期勤勉理政,后者慵懒导致昏庸,我却觉得后期的他,深明人性和帝皇统御之术:对能满足他欲望的人宠信有加,让这些人得到权力(恩),甘心去做皇帝的白手套;对得到权力的众人采用互相制衡的管理方式(威),保障皇权的大权在握。

这样的制衡比比皆是:李林甫——太子李亨(一日杀三子),杨国忠——太子李亨、杨国忠——安禄山、杨国忠——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太子李亨——永王李璘、......不变的是,他居于中心,众星捧月;不变的是,他的每一步小心思都要假借手下人说出来:逃离长安、逃亡四川等都是手下人提议的,他不过是顺应廷议。

(看起来,体制内这套游戏千年不变,其实是人心的规律千年不变)

打破这一切的是几个连续的事件:马嵬坡禁军叛变诛杀杨国忠、太子李亨带兵离队自己称帝(肃宗),肃宗诛杀永王李璘的“叛乱”成为唯一的皇家势力,肃总收复长安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太上皇李隆基被软禁。从此,进入肃宗的权力时代,开启了“弱干强支”的另一个博弈时代。

这书读完,我有个强烈的感觉,它所描述的历史,让我想起另外一本小说《大明王朝1566年》,所谓奸臣当道、贪官横行,不过是皇权在上的遮羞布。

说完书本说书皮。

书名副标题很长:安史之乱前后的内廷、诗人、政争与叛乱;中文名叫“弃长安”,英文翻译为“lost Chang'An”。“弃”含有主动放弃之意;“Lost”则有不得已失去,一字之差,体现中国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的传统观念。

三,个人的感悟

虽然知道,良人已逝,事情已过去,无须生气;

虽然知道,黔首苍生,圣人之玩物,仍意难平。

意难平的人、事、物:

人,何为正确选择?

1,颜杲卿一族和张巡、许远的战死。不远之处,本有援兵,奈何不至,虽死不悔,只为初心。

2,高仙芝、封常清的冤死。一天之内大唐连杀2名将星。明明是百战名将,却不但行动上要受到监军太监边令诚控制,更遭受索贿。索贿不成,边令诚上奏,丢城失地、怯懦畏战,贪瞒钱粮,李隆基下令赐死。让人意难平的是,封常清想面圣被拒,最后才发现,他早写下面圣遗书,陈述的还是国事:望陛下不可轻此贼(封是当时唯一见识过安禄山百战之兵厉害的人)。

3,安禄山谋士严庄的不死。

严庄是安禄山的第一谋士,不但推动安禄山的造反,更是推动安禄山儿子(安庆绪)的杀父夺位,最后再次反叛归顺唐朝。为能鼓励后续叛军更多归顺,肃宗决定善待他,授封司农卿,从三品职衔。这种“招安”方式虽然看似有效,却为中晚唐的军事割据,埋下伏笔。

事,一切都是权力之争

1,三朝京兆尹崔光远和奸相李林甫

京兆尹崔光远,李隆基离京前他是大唐京兆尹;安禄山来了他投降做大燕的京兆尹,叛军内乱了他投靠李亨做了肃总的京兆尹。让人不禁感叹,投降是门技术活。

奸相李林甫,一边说时值开元盛世,一边说无奈奸臣当道,让人情何以堪?

盛世,从开元元年(713年)到天宝14年(755)11月,共42年,

奸相李林甫却从开元22年(734年)开始任相,737年任首辅,到天宝11年11月(753年)病逝,在位19年。(随后杨国忠继首辅,3年8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在最辉煌的42年千年难遇的盛世之中,被人唾骂为奸相的李林甫却在位了19年,占据盛世约一半的时间。事实是,李林甫在位推动财税制度改革(从人头税变为土地税)、军事改革(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和司法改革(重编行政法典《唐六典》)。书中提到大唐各种法典约7026条,李林甫修订的就有3432条。

这是多大的讽刺!

国力是盛世,朝堂却由奸相把持,那这国家的兴亡盛衰、百姓的安居乐业,又与朝堂的诸位明公何关?

到底,所谓诸公谋国不过食餐素位,还是奸相之称不过朋党之争?

2,一场邺城之战,百丑毕现

无论是放弃李泌的“先河北后关中”的策略,还是借兵回纥收复长安造成两京惨遭洗劫,无论是之前唐玄宗李隆基还是后来肃宗李亨,关心的不过是手中的权力。

邺城之战,

战前,大唐集合各路军队,合计兵力60万(应该有很大水分)围困叛军安庆绪于邺城,但是为平衡势力,肃宗不但不设立统帅,还又派出另一个臭名昭著的宦官鱼朝恩做监军,统领上述各军。

战中,有人提议“围城打援”歼灭来救的史思明,鱼朝恩不从,各军开始各自为战保存实力,最终城围而不破,唐朝军队反被来援军队不断袭扰,最终大唐军队因缺粮一哄而散,不战自破。

战后,鱼朝恩甩锅给郭子仪,造成郭子仪丢失朔方节度使职位;同时,叛军再度攻陷洛阳,肃宗担心其登基的政治基础(收复两京)消失,太上皇李隆基有可能就此复辟,一改温顺态度,不断逼宫唐玄宗李隆基。

如书中所言,凉薄本就是君王本色。

物,虚假的爱情和诗歌

白居易《长恨歌》让李隆基和杨玉环成为梦想爱情故事,如果当你知道以下3点后,还有如此感觉吗?

1,杨玉环是李隆基的过门儿媳妇;

2,(武惠妃去世后)杨玉环入宫之前,李隆基就放浪形骸,毫无情种之相,他急需一个妃子,大唐后宫急需一个当权者;

3,杨玉环被选中,很可能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因为她属于“李武韦杨”这唐朝皇后专业户集团的一份子,这就是一场政治婚姻。

个人觉得,马嵬坡中,李隆基并没表现出要救杨玉环的点滴意思,甚至是主动献出杨玉环,作为向众人表示他要与过去的自己决裂,重新振作的标志。

常见观点是,当时禁卫军叛乱,李隆基自身难保,所以才不得已接受叛军处死杨玉环的要求。果真如此吗?!

当时逼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处死杨玉环的可是禁军统领陈玄礼,但他事后一直跟随李隆基,乃至回京。如果真的他敢曾逼迫过李隆基,李隆基会放过他?大概率又是一次“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所谓的爱情,于君王眼中不过是玩物和度日,于诗人眼中不过是辞藻。

书不算厚,史不算长,但,人物很多,世间百态,看穿说破,不过贪欲。不禁问自己,是否昏庸、混乱、奢靡,猜忌、守旧,才是历史常态。

注:这篇文章已获得了0个赞。
点击此处点赞
注:您的支持将使我们做得更好。
使用浏览器扫码付款打赏。
二维码
注:将此网页的网址复制、粘贴到QQ空间、腾讯朋友圈、新浪博客、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可以分享这篇文章,也可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文章,若浏览器无分享功能,可更换浏览器。可通过“百度一下”了解如何使用浏览器分享文章。
看了文章后,是否觉得有需要购买的商品啊?在下面的商品搜索输入框中输入需要购买的商品的关键词,然后点击“搜索”按钮,即可搜索到您想购买的商品哦!
聊天室52253评论消息 评论消息数:0
推荐文章
暂无图书类的推荐文章
作者拥有文章版权
侵权必究
文章的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联系QQ:874402528
蜀ICP备20005130号
m站首页
祭祀网-网上墓园资中特产